MCC2025初赛圆满落幕!16强突围,谁将冲刺“深蓝星海”?
2025海洋计算挑战赛(Marine Computing Challenge,简称MCC)初赛评审会于近日圆满举行。
来自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分会及多家顶尖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围绕高性能计算在海洋科学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入交流,同时就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路径展开了专题研讨。
MCC不仅仅是一场竞赛,它更像是一趟融合探索、挑战和成长的“深蓝航行”:
🔹 提供免费机时资源
🔹 配备行业导师辅导
🔹 融合培训 + 竞赛 + 实践
自3月启动以来,MCC2025吸引了来自全国32所高校、5家科研单位和3家科创企业的近300位青年选手报名,组建了103支参赛队伍,覆盖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
「初赛赛题,探索与挑战并存」
本次初赛主要面向海洋科学领域典型的大规模并行计算应用 —— 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 CESM模式采用模块化框架,主体由大气、海洋、陆地、陆冰和海冰等独立模型组成。
🔹 通过一个中央耦合器(CPL)组件协调各个独立模型间的数据交换及传输等进行控制。
🔹 支持研究人员对地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状态进行基础研究。CESM不仅是海洋科学研究的旗舰工具,更是检验超算并行效率的“试金石”。其高并行度、强耦合性、海量数据需求的特性,使其成为海洋大规模并行计算应用的典型代表,持续推动高性能计算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融合。
「专家评审,专业与严谨并存」
评审会现场,专家们就初赛作业展开讨论的同时,还就海洋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讨论。评审专家们表示,竞赛看重不仅是技术先进性,更是团队能否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守护海洋的“硬实力”。
「初赛作业,硬核数据,见证实力」
初赛评分分为上机成绩和现场评审两项,MCC2025初赛共有28支队伍提交初赛作品。通过初赛评审,共选出了16支队伍晋级决赛。他们是:
MCC2025算力由海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算力平台为华为鲲鹏ARM高性能高密液冷集群。希望通过国产算力底座,激发出技术生态的内生动力,加速前沿技术从理论探索到产业实践的转化进程,推动高性能计算与海洋科学的深度融合。借助鲲鹏平台,今年初赛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 编译选项优化
通过深度适配鲲鹏处理器微架构,结合多层级编译器优化策略(如循环展开、向量化、指令调度等),显著提升指令级并行度与流水线效率,实现跨平台性能加速。
🔹 子模块进程重分配
通过优化不同子模块间的进程分配策略,减少通信开销与负载不均问题,显著提升整体运行效率。针对气候模拟的计算特点,动态调整MPI进程布局,有效缩短任务完成时间。
🔹 NUMA绑核优化
采用核心绑定策略,减少跨节点访问延迟,提升缓存命中率。充分利用了进程级并行特性,使各计算组件在本地内存域内高效执行,从而整体提升运行效率。
🔹 国产HPC生态创新
通过国产鲲鹏平台对CESM气候模型的深度适配与优化,实践形成一套可复用方法论,为国产超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环境预报等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有力推动了自主HPC生态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协同创新发展。
「多方努力,构建海洋人才“生态圈”」
MCC2025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分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多方助力,用算力守护每一片深蓝,让数据驱动海洋未来。
今年4月,MCC组委会成员同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分会、华为技术工程师、并行科技技术工程师一同走进校园,先后到访广东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与海洋青年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
「下一站,决战“深蓝星海”!」
🏁 决赛赛题即将公布!晋级的16支队伍,已进入冲刺状态。 谁能在总决赛中拔得头筹?谁能以技术为矛、算力为盾,捍卫蓝色国土? 让我们拭目以待!
官方通知
2025/6/26
2025/6/9
2025/6/9
2025/5/22
2025/6/6
2025/4/15
2025/3/6
2024/10/23
2024/10/23
2024/9/30
2024/8/22
2024/7/24
2024/7/12
2024/6/22
2024/4/26
2022/7/7
2022/5/7
2021/10/27
2021/9/2
2021/8/23
6月26